编者按:

构建协同育人体系是新时代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命题。山东省聊城市冠县第二实验小学在“教联体”建设中探索的“圆心模式”,以“定位圆心、延展半径、加固圆周”为逻辑主线,展现了一所基层学校如何以主体担当整合家校社资源,将 “1+1+1>3” 的协同理念,转化为可操作的教育实践,为破解区域教育资源均衡化难题提供了生动注脚。

在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征程中,唯有更多学校以“圆心”之姿聚合各方力量,方能绘就“人人有责、人人尽责、人人享有”的教育同心圆,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筑牢根基。

学校是“教联体”的圆心,是教育协同的“定盘星”,学校应紧扣“圆心作用”这一核心,用定位“圆心”、延展“半径”、加固“圆周”推动“教联体”建设行稳致远。

1.成为引力中心,编制家校社协同经纬网

冠县第二实验小学作为“教联体”建设的圆心,突破单一校际合作的局限,主动搭建家校社协同的“立交桥”。通过组建“教联体”,已实现与8所成员校的课程共建、师资共享。每周三的"名师走教日",让优秀教师的课堂跨越校际边界;每月一次的"联合教研会",让数百名教师形成成长共同体。学校主动担当组织者,教育就能突破物理围墙,形成辐射全区域的育人磁场。

学校开展的"校家社育人生态圈"建设中,搭建起三个平台:面向家长的"教育会客厅",让家庭教育指导员与家长共话成长密码;联动社会资源的"实践资源库",将非遗面塑工坊变成第二课堂;依托数字平台的"云端议事厅",让校家社实时共商教育议题。正是这些有形的纽带,让家庭教育的温度、学校教育的深度、社会教育的广度交织成网。

2.延展“半径”,激活“教联体协同共育动能

学校是“教联体”的圆心,家校社协同是半径,冠县第二实验小学以圆心之力,激活“教联体”“一池春水”。学校协同家长志愿者、社会爱心人士组成讲师团,录制“智慧云”微讲堂。微讲堂课程共五个系列:分别为《习惯养成篇》《亲子关系篇》《心理健康篇》《感恩教育篇》《优秀父母篇》,到目前为止,“智慧云”微讲堂累计录制了200多期,12节微课程被山东省网上家长学校录用,7名讲师在家长空间创客工作中表现优异,被评为山东省“创课优秀工作者”。

制作“智慧云”班本微课,构建共享共生新途径。班主任协同班级内的家长发现学生成长的典型问题,个性化挖掘资源,制作微课或者微电影,建立适合学生的育人教育资源。拍摄家庭教育微电影两部《足球小将》和《爱的解码》,多角度全方位传播科学教育理念,丰富课程资源,帮助家长提升教育技能,促进学生健康发展。

创办“智慧云”校园电台,建立互学共育新场域。“智慧云”校园电台,以电台为媒介,学校协同家庭、社会协同育人,定期通过电台推送亲子共读,社区亲子运动会、家庭会议、家委会组织的各类实践活动等,传播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新做法,构筑校家社协同育人生态圈,建立互学共育新场域。

学校作为圆心,主动搭建平台,让家庭和社会力量成为推动“教联体”发展的“助力臂”,建设“牵手向未来”合育活动系列化课程,课程强调体系化、突出个性化,落实效果化。

注重协同共育课程的体系化。学校激活家庭资源,建立“教联体家长资源库”,挖掘家长职业特长,开发“家长课堂”跨校共享, 建构各年级系统化的家长课堂主题课程。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,确立项目化课程主题,按照课程主题将其排列组合,形成课程资源库。目前学校已经建构了各年级系统化的家长课堂主题课程。一二年级主题为生命安全系列课程、三四年级主题为艺术生活系列课程,  五六年级主题为文化自信系列课程。打造“孝德文化”主题课程。学校每学期会评选“孝德好少年”“孝德好老师”,并邀请“孝德好少年”“孝德好老师”的家长参加颁奖仪式,90多岁的爷爷来给孙子颁奖、婆婆来给儿媳颁奖,校园内的“好儿媳”“好公公”“好婆婆”也不断涌现。“孝德文化”主题课程以学校活动为主导,带动家庭和谐,引领社会文明,培养有责任心和担当意识的时代新人。

强调协同共育课程的个性化。学校制定“3+X”家书课程,“3+X”家书课程如图所示:3即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个性化定制三种不同的家书沟通方式:用画来交流,用图画+文字来沟通、用书信来表达,X指不同的沟通渠道:如书信、邮件、微信留言、留言条等形式进行沟通,目前已有8000多名家长参与书写一封家书活动课程。学校联合社区社工、心理咨询师开展“假日小队”活动,为留守儿童提供“1+1+N”支持,两个1分别是1名教师和1名心理咨询师,N是N名志愿者,共解留守儿童教育难题。根据留守儿童的兴趣爱好,成立不同系列的“假日小队”,利用放学后、周六周日、以及寒暑假开展“假日小队”活动。“实践我最行”假日小队,“阅读假日小队”“运动假日”“志愿服务假日小队”等,公园里、同学家、校园内、社区中处处都是留守儿童和志愿者的足迹,留守儿童的假日生活变得丰富多彩。

落实协同共育课程的效果化。多元协同,形成教育合力。学校充分利用县妇联、团县委、关工委、文联等单位的政策和职能优势,创造条件、加大投入、多种途径的协同共育,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。

完善和壮大“五老”队伍建设。学校协同县关工委、县老干局重视和发挥“五老”人员的主体作用,邀请“五老”走进校园开展“爱党爱国”主题报告会20余次,快板课124节、二胡课86节、太极拳教学15次、京剧知识普及讲座30场、“家校沟通、家庭教育”交流会89场。

协同社会资源,打造“教育服务清单”。学校和鲁西北革命旧址、冠县革命烈士纪念馆、武训纪念馆、灵芝种植基地、冠洲第一梨园等签订协同共育体,供学校按需“点单”。学校利用各种节日节点,开展实践活动。同学们在灵芝种植基地寻访灵芝大王,了解灵芝生长特性,探寻高科技技术在灵芝种植中的应用;同学们去冠州第一梨园上劳动实践课,观察梨花授粉、采摘鸭梨,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。学校因地制宜建立“教联体”,实现从“圆心辐射”到“全域共生”的升级路径。

3.加固“圆周”,构建可持续的“教联体”协同共育生态

以“圆心”之力,绘就教育同心圆,需避免“昙花一现”,要加固“圆周”,通过制度、文化、评价三方面筑牢根基,构建可持续的“教联体”协同共育生态。

制度保障。将协同共育体纳入“教联体”考核指标,明确各方权责清单。  

文化浸润。学校组织“教联体开放日”“家校社文化节”等活动,营造“教育共同体”认同感;建立“教联体”联盟,定期举办“家校社联席会”,共商共议教育问题。  

动态评价。建立“信用循环互评”机制,学生评家长、家长评学校、学校评协同共育体和学生,以评促改、以评定信用积分。  

学校牵头的“教联体累计开展家校社活动80余场,家长参与率从5%提升至45%,社区资源利用率增长3倍,成员校间形成了“资源共享、难题共解、成果共庆”的良好氛围。以“圆心”之力,绘就协同共育同心圆,我们愿继续以学校为“圆心”,以家校社协同为“半径”,在“教联体”建设中书写更多“1+1+1>3”的故事,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爱的同心圆里向阳生长!  

点赞 + 123
相关新闻

微信公众账号

微信扫一扫加关注
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