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特殊教育领域,家庭与学校的协同如同鸟儿的双翼,缺一不可。江苏省东台市特殊教育学校(以下简称“东台特校”)深耕孤独症学生、智力障碍学生等特殊儿童的教育实践,针对特殊家庭教育无力、沟通不畅、配合脱节等痛点,创新推出微家访、微课堂、微视频的“三微一体”家校协同模式,让教育从校园延伸到家庭,从课堂融入生活,构建起温暖而有力的育人共同体。
| 微家访:用碎片时间搭起心灵桥梁
“小宇妈妈,今天孩子在课堂上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了,虽然声音有点小,但进步特别大!您在家可以多鼓励他表达,比如让他说说想吃什么菜。”每天上学、放学时段,东台特校的教师们总会利用校门口的10分钟、接送路上的短暂相遇,与家长进行“微家访”。
不同于传统家访的定时定点,“微家访”以见缝插针的灵活方式,将沟通融入日常。教师们带着观察笔记与家长交流:孩子在校的情绪变化、课堂表现、技能掌握情况,同时细心询问孩子在家的饮食、睡眠、行为习惯。针对孤独症学生的刻板行为,教师会现场示范引导方法;面对家长的焦虑,教师会分享康复案例,缓解其心理压力。
“以前总觉得老师忙,不好意思多问,现在每天接孩子时就能聊几句,知道该怎么配合学校,心里踏实多了。”一位孤独症学生家长的话道出了许多家长的心声。这种短平快的沟通,让家校双方实时掌握孩子动态,确保教育方法的一致性,避免了“学校一套、家里一套”的脱节问题。
| 微课堂:让家长变“助教”,让生活成“教材”
“今天我们请小浩爸爸来教大家叠衣服,他可是家务能手哦!”在东台特校的“家长微课堂”上,一位从事家政服务的家长正带着孩子们练习折叠T恤,从铺平衣角到对齐领口,每个步骤都耐心示范。这是学校结合“生活适应”主题单元设计的特色活动。
特殊儿童的成长,离不开生活技能的习得。东台特校邀请家长根据职业特长或生活经验,走进课堂担任临时教师:开早餐店的家长教孩子认识食材、使用简单厨具;做理发师的家长带着孩子学习梳头发、整理仪表;退休护士家长讲解“洗手七步法”“伤口简单处理”……这些贴近生活的微课堂,不仅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掌握技能,更让家长看到孩子的潜力。
“原来我的孩子能学会擦桌子,还能帮我递东西!”一位家长在课堂后激动地说。家长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,既增强了教育信心,也让孩子感受到“爸爸妈妈是老师”的自豪感,亲子关系在互动中悄然升温。
| 微视频:打通假期“断点”,让教育“不断线”
“放假前担心孩子把学的东西忘了,现在有老师发的视频,跟着练就行,太方便了!”暑假期间,东台特校的班级微信群里格外热闹:教师们根据“主题单元”内容,录制了一系列居家训练微视频——从剥鸡蛋、整理书包等生活技能,到认识颜色、简单计数等认知训练,每个视频时长3-5分钟,步骤清晰、操作简单。
家长们每天带着孩子练习后,会拍下小视频发到群里“交作业”,教师则逐一点评:“小明握勺子的姿势进步了,下次可以试着自己盛饭”“小花认识了3种蔬菜,真棒,明天我们学水果哦”。这种“教师录课—家长带练—视频反馈”的闭环模式,解决了特殊儿童假期教育“断档”的问题。
针对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短的特点,教师们还会在视频中加入儿歌、动画片段,让训练更有趣。一位家长说:“孩子现在每天追着问‘今天的小视频呢’,放假也能跟着学,我们做家长的也有了方向。”
| 协同之效:从孤军奋战到合力同行
“三微一体”模式实施以来,东台特校的家校协同呈现出全新气象:家长对特殊教育的认知从学校全包转变为主动参与,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从单向告知升级为双向赋能,特殊儿童的成长从“校园单一场景”扩展到“家、校无缝衔接”。
数据显示,该校孤独症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达标率较去年提升23%,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满意度达98%,不少家长还主动加入学校的家长志愿者队,参与校园活动组织、其他家庭帮扶等工作。这种家校互信、彼此支撑的良好生态,让特殊儿童在更包容的环境中获得了更扎实的成长。
东台特校的实践证明,特殊教育的家校协同,关键在“走心”,贵在“创新”。只有真正站在家庭的需求上设计方案,用灵活有效的方式搭建桥梁,才能让家校双方成为“教育战友”,共同为特殊儿童撑起一片更广阔的成长天空。
(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学会“十四五”教育科研规划课题“促进有特殊教育需求学生的全面发展:融合教育中家校协同策略的实践探究”研究成果,文中均为化名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