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口市第二十五小学创办于1964年,办学历史悠久且勇于创新。在办学过程中,不断深化立德树人工作,着力加强学生价值观教育,积极实践“开门办思政课”。学校以自身为核心,以区域为基础,以资源为纽带,构建起家校社协同的“教联体”新模式,全面提升协同育人的实际效果,助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。

尽管当前思政教育受到教育部等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,但在推进过程中,仍遇到一些问题。
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内容设计不够完善。受传统观念影响,学校和教师更注重学科教育,容易忽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,难以将思政课恰当地融入进本校的课程体系中。
教学形式单一,缺少“活动型”设计。小学阶段,孩子的认知水平有限,需要理论实践结合的方式进行思政教育,但受教师水平或资源的限制,实践型教育活动较少。
教学资源不足,难以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。受区域资源和执行能力限制,学校难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家长、社会资源去开展思政教育。针对上述问题,学校从课程、资源、区域三个维度发力,推动 “教联体” 落地见效。

| 以课程为圆心,“教联体”共显和美思政特色

以“航天之梦”航天课程、“海洋之蕴”海洋课程以及“向美队列”国防课程为圆心,辐射出一系列的拓展活动,打造具有和美思政印记的飞鸽学子。

一是把专家“请进来”。近年来,共邀请36名来自文昌航天基地、海警部队的专家担任海洋课程、航天课程的授课教师,为孩子们带来了36场精彩讲座和课堂展示。二是带学生“走出去”。走进思政阵地。

文昌航天基地实地观看卫星发射、参加海警部队的海警开放日活动。2024年,作为“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”,特组织优秀少先队员代表登上“中华神盾”海口舰参观;走进生活园地。定期带领孩子走进海口旅游职业学校,旨在通过“职业体验+实践操作”的方式,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不同职业的魅力;走进红色基地。学校定期开展红色文化研学活动,走进玉包港登陆作战纪念碑等基地,将红色精神教育化为养成教育。

| 以资源为纽带,“教联体”共推和美育人模式

学校在思政育人的过程中,让家长走进学校、走进课堂,构建家校互助的双向联络途径。

让家长参与到学校工作中。形成校家委、年级家委、班级家委分层管理工作机制,参与学校各项工作中来;形成学校、法制副校长、家委、社区,四位一体安全教育管理机制,保障学校各项安全工作开展和落实。

拓宽家校“朋友圈”。充分挖掘家长资源,吸纳不同层面,行业的家长,参与学校管理和重大活动,培养家长做智慧父母。学校充分整合家庭优质教育资源,结合人物访谈、家长讲堂等多形式展开,激活家庭作用力,有效促进家校合育,形成教育合力。

| 以区域为主体,“教联体”共汇和美思政资源

学校充分挖掘区域资源,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教育,整合区域资源,与纪念馆、派出所、高校等合作,让一个区域形成一股合力,打造合力育人队伍。

联馆同享,共凝红色基因。学校充分挖掘区域资源,利用社区内白沙门英雄纪念广场红色教育基地,连同红岛派出所民警、海南大学优秀党员志愿者,开展“清明祭英烈”“红色故事我来讲”等系列思政教育活动9场次。

联警同育,共赓续红色血脉。学校充分利用开学第一课、校园开放日等契机,定期邀请具有特殊革命意义的红岛派出所的警员们走进校园,联手打造“警校协同大思政”品牌活动,开展宣讲会、主题班会等各类18场次。

联校同建,共传红色精神。学校以特色思政课程和活动为抓手,依托区域内海南大学优质资源,让“大思政”走进“小课堂”。紧紧抓好“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”主题,开展入队仪式活动,每年邀请优秀党员学生干部走进各中队,开展“薪火相传·领巾逐梦”系列宣讲活动,创设少先队员和党员大学生对面共话舞台。

海口市第二十五小学致力于家校共育,区域联动,共同绘制出一幅和美育人的壮丽画卷。“同声相应,同气相求”,当一个区域内所有社会主体都有教育之心,“教联体”之力便能汇聚成河,滋养着每一个孩子的心灵,让教育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。

点赞 + 24
相关新闻

微信公众账号

微信扫一扫加关注
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