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四川盆地中部的大英县,32.4%的在校学生是留守孩子、困境儿童或单亲家庭子女。然而,正是这片教育基础相对薄弱的土地,2024 年1月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,已有12所学校跻身全国家校社协同育人实验学校行列。
大英县的突围之路,是以学生健康成长需求为导向,创新推出“333”工作法,通过健全体制机制、激活育人主体、强化基础保障,将曾经“九龙治水”的育人困局,转变为“多元共治”的生动实践,为西部县域协同育人提供了可复制的鲜活样本。
01 三位一体织密协同网络,破解育人碎片化难题
清晨的大英县家校社协同育人成果展示体验中心里,一场别开生面的家长论坛正在进行。这个集成果展示、专题讲座、现场直播等功能于一体的平台,正是当地构建“党委领导、政府主导、教育统筹、多元联动”格局的缩影。
高位推动的制度设计为协同育人筑牢根基。县委、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部署督导,将这项工作写入县委全会《决定》,成立由县委常委挂帅的领导小组,先后制定3个专项方案构建制度框架。更具创新性的是,当地将协同育人纳入相关部门和学校的目标考核,首创“积分制”家长履责评价体系,以星级评价体系激发全社会参与热情。
教育系统的主动作为让协同网络落地生根。67个家长学校实现全覆盖,每月在社区开展的“言传身教”活动已成常态;数字家长学校通过电视台、微信公众号等渠道,将育人知识送到千家万户。从县级家长委员会到幼儿园、中小学分段专委会,再到学校三级家委会,一张上下贯通的组织网络已然形成,仅 2023 年就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 260 余场次。
多方联动的合力效应持续放大育人能量。县妇联的“爱心妈妈”、团县委的“童伴计划妈”、公检法系统的“法治班主任”“警察妈妈”,还有关工委“五老”志愿者们,组成了特殊群体学生的“守护者联盟”。在卓筒井镇,“五老” 志愿者们定期走进学校,用亲身经历为孩子们讲述红色故事,这样的场景在大英县城乡随处可见。
02三方互融激活育人动能,构建全员参与新格局
“同学们知道吗?我们脚下的土地曾孕育出辉煌的卓筒井文化......”在大英县青少年实践基地,红领巾讲解员正在为参观者介绍本土历史。这样的实践活动,正是当地推动学校、家庭、社会“三核驱动”的生动写照。
学校主阵地作用得到充分发挥。261名“法治班主任”常态化进校园开展法治教育,1.44万名青少年志愿者累计服务2.6万小时,“136家校社协同育人德育模式”“3344 家长督学模式”等20余种特色课程体系,让德育从课堂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家庭育人活力被深度激发。每年两次的“千名教师访万家”活动,3400名教师走进4万余个家庭,为13851名特殊学生建立档案,落实“一生一策”帮扶制度。“最美家庭”评选与监护责任约谈会双向发力,既树标杆又划底线,引导家长担起育人责任。
社会资源被有效整合到育人链条中。全县73个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、35 个实践基地星罗棋布,150名“爱心妈妈”“五老”志愿者与特殊学生结对帮扶。持续巩固校园周边200米“净化圈”,网吧、低俗玩具等危害青少年成长的隐患得到根治,为孩子们撑起一片晴空。
03三管齐下夯实保障基石,确保协同常态长效
“有了专业培训,我知道怎么跟青春期的孩子沟通了。”参加完数字家长学校培训的刘女士感慨道。这背后,是大英县在队伍建设、阵地打造、经费保障上的持续投入。
专业化队伍成为协同育人的中坚力量。当地与中关工委、国家开放大学等机构深度合作,培育各类育人骨干4640余名,185名教师取得家庭教育指导师资格。通过“固定+流动"课堂、“线上+线下”平台,累计培训家长达21.5万人次,不断提升育人专业水平。
特色化阵地为活动开展提供支撑。依托卓筒井遗址、象山书院等文化资源建成的实践基地,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传承文化;社区里的"童心港湾"、学校里的家长论坛,让协同育人有了固定载体。
多元化投入破解经费瓶颈。县财政整合278.8万元实施协同育人项目,社会力量踊跃参与。爱心企业家联盟捐资 500 万元,江苏苏博特公司设立 300 万元专项基金,大英农商银行投入 390 万元......这些资金源源不断注入,为协同育人提供了坚实保障。
从机制创新到活力激发,从资源整合到保障强化,大英县以"333"工作法蹚出的协同育人之路,不仅让32.4%的特殊群体学生得到更多关爱,更在全社会营造出"人人关心教育、家家重视育人"的浓厚氛围。这座西部小县城的探索实践,正为新时代县域协同育人贡献着宝贵经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