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成都市武侯区,一场关于学校、家庭、社会协同育人的生动实践正在深入推进。这片因武侯祠而得名的土地,不仅是底蕴深厚的文化区,更是全国家庭教育实验区、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,在探索协同育人新路径上走在前列。
近年来,武侯区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将党委政府的顶层设计与教育系统的创新实践相结合,凝聚家庭与社会的育人合力,构建起 “党委领导、政府统筹、部门联动、学校主导、家庭主责、社会支持” 的协同育人共同体,为 14.5 万在校学生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晴空。
党委政府驱动,筑牢协同育人 “压舱石”
“孩子的成长不是孤立的,需要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。” 这是武侯区推进协同育人工作的共识。区委、区政府主动扛起责任,以制度建设为抓手,先后出台两份重要意见,从育人质量、家庭教育水平等五个方面制定二十条措施,明确学校、家庭、社会在育人中的主要任务,为协同育人画出清晰的 “路线图”。
安全“童”行
共享奶奶(社区项目)
国乒进校园
在机制保障上,武侯区组建了由区委分管同志任组长的协同育人工作领导小组,形成 “三项保障” 体系 —— 通过组织保障凝聚部门合力,借助师资保障培育专业队伍,依靠经费保障夯实工作基础。同时,优化 “四类评价” 机制,将协同育人纳入政府和学校评价体系,开展各类评选表扬活动,以评促建、以点带面,让协同育人有章可循、有据可依。
教育系统主导,搭建协同育人 “连心桥”
“孩子最近情绪波动大,多亏了学校的心理辅导和社区的讲座,我们家长也学到了不少沟通技巧。” 一位学生家长的感慨,道出了武侯区教育系统搭建协同育人平台的实效。
该区深入实施 “心理健康”“五全阅读”“课堂变革” 三项行动,携手专家为青少年心理健康保驾护航,营造全域书香氛围,推动课堂教学提质增效。同时,扎实推进 “阳光健康”“致和尚美”“勤以立人”“智慧教育” 四大主题活动,从体育锻炼、艺术熏陶、劳动教育到数字化赋能,全方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。
线上线下融合的服务模式更让协同育人触手可及。“云听学堂” 栏目在喜马拉雅平台累计吸引 35.78 万人次收听,“诸葛家长” 小程序提供便捷咨询服务,线下社区咨询点面对面解疑释惑,形成了覆盖广、形式活、效果实的服务网络。
多方联动发力,拓宽协同育人 “朋友圈”
走进 “水韵园” 综合教育基地,学生们在丰富的体验场景中探索学习,这是武侯区整合资源打造实践基地的一个缩影。近三年,该基地服务师生、家长 25 万余人次,20 条研学线路、28 个实践基地,让社会资源成为育人的 “活教材”。
家长学校的建设同样成效显著。以 “一体两翼” 架构为支撑,研发四类课程,累计吸引 580 万余人次参与学习;“种子家长” 团队发挥示范带动作用,“情绪气象站” 等项目贴近需求,让家庭教育指导落地生根。
社区作为协同育人的重要一环,43 个儿童友好社区、每年上千场公益活动,让孩子们在参与中融入社会、快乐成长。2024 年暑期,357 场青少年活动吸引众多未成年人走出家门,在实践中收获成长。
如今的武侯区,协同育人的机制更加完善、平台更加宽广、合力更加强大。从 “全国家庭教育实验区” 到 “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”,一项项荣誉见证着其探索的成果。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保持在 98% 以上,近视率连续三年下降,教学质量稳居前列,这些数据彰显着协同育人的实效,也为青少年健康成长铺就了更加坚实的道路。